翻页   夜间
爱评书屋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四十九章【失控】
 
  
申侯牵着嘴角冷笑,终于出了这口恶气。但他显然顾不得开心,犬戎人像潮水一般涌向城门,接着攻入城中。
局势失控了!
准确地说是脱离了申侯的掌控,申侯的计划不是这样的,跟犬戎人的协议也没有这一项。
其实犬戎人从来就没打算遵守协议,也许他们压根就没关心什么协议,他们只听到有人带他们进入镐京!他们只知道镐京有金银财帛!他们只关心使劲抢能抢到多少!
申侯赶紧阻止,可是他很快放弃了,因为犬戎人杀得血红的眼睛在告诉他:挡我者死!
王宫内的周幽王真慌了神,他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
“上骊山去,只要到了骊山,就有机会!”郑桓公冲了进来,“臣已备好车,快随臣突围!”
周幽王落泪了,关键时候,还是叔叔靠谱。他先把褒姒伯服安置在车中,然后自己才上车。郑桓公率领仅有的卫士,从后门冲了出去,郑桓公本身就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猛人,加上犬戎人只顾得抢东西,竟然被他保护幽王杀出了一条生路,冲到了骊山。
路上遇到尹球慌慌张张来报,犬戎人已经攻入宫中了,祭公也在乱军中被搞死
骊山,郑桓公又命人再次燃起狼烟。
这是唯一的希望了!
然而,还是没有救兵的影子。
周幽王呆呆的坐在那里,估计是想起了当初是怎样地玩笑诸侯的,如今终于明白自己才是最大的玩笑。
外面的吵闹声把周幽王从回忆中拉了回来,犬戎人已经追了上来,把骊宫围住,隐约间还能听到战马嘶声,还有士兵们的惨叫。周幽王一家三口抱在一起,抖作一团。郑桓公一把拉起幽王,大声喝道:“哭什么!臣就拼了这条命也要保护大王杀出重围,只要到了臣的封国,一切皆可图谋。”
周幽王看着叔叔,抹一抹眼泪:“后悔没有听叔父的良言劝告,才导致今天的结局,寡人一家三口都托付给叔父了!”
郑桓公叫人在骊宫放火,用来迷惑犬戎。自己驾车带着幽王冲了出去,让尹球保护褒姒伯服,紧随其后。
可惜已经无力回天了。
骁勇善战的郑桓公,也抵不住一波波杀过来的犬戎人,何况还要保护幽王,最后他力尽战死。周幽王被从车乘里拉了出来,犬戎人已经猜到这是周天子,提起刀来一刀砍死,然后把伯服也杀了,躲在车内的尹球也被揪了出来砍了脑袋
犬戎人杀得疯狂,可苦了申侯,他带领申国军队一路收拾残局。看到王宫起火,申侯连忙赶去救火,女儿还在王宫呢!等救出女儿,犬戎人已经不知道跑到那里了。这时有人禀报,犬戎人杀向骊山了,申侯急忙忙往骊山方向追赶。路上正遇上从骊山回来的犬戎人,他们兴奋地告诉申侯,周王已经被杀了!
申侯惊得下巴都掉了,这回真得玩大了!
把宫中的财宝拿出来,先把犬戎这个大瘟神送走,申侯盘算着。
其实哪里用得着申侯送,犬戎人早把宫中财宝席卷一空,但并没有任何要走的意思,他们大摇大摆的在宫中住了下来,和宫女们打成一片,闲了还下下基层,走访一下镐京居民,当然顺便要带走些东西,就是什么贵重拿什么,什么值钱拿什么,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叫做强盗。
而申侯就是那个开门揖盗
~~申侯的公关术~~
事态完全失控了!
此时,申侯反而冷静了下来。
他先是秘密遣人向三国诸侯送去求救密信,分别是北方晋国、东方卫国、西方秦国。接着又把郑桓公英勇牺牲的事迹传给郑国世子掘突,叫他为父报仇。
申侯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请这几个国家出手是再合适不过了,四个国家离镐京比较近,其中晋国和卫国都属于当时强大的诸侯,且都是姬姓国家,王室同宗;秦国一向与犬戎是对手,常年交战;至于郑国更不用说,它是王室血缘最近的国家,且国君丧命,世子复仇心切。
郑国距离最近,所以最早赶到是世子掘突,他先与犬戎的外围部队干了一仗,紧接着卫武公、晋文侯、秦君嬴开陆续而至,四国先开了个战前会议,秦国与犬戎打交道最多,因此秦君嬴开当仁不让提出建议:兵分东南北三路攻城,只留下西门,犬戎人志在掠夺,听说被围困,必定从西门出城,等他们出了城,埋伏在那里的郑军立即从后面杀过去,一定能大获全胜。
最终犬戎在三国联军的围堵中狼狈逃窜,又被郑军追击,死伤无数。不过犬戎人还是很彪悍的,还是有不少人突围了出去,掘突也不敢穷追猛赶,收兵回城了。
申侯大摆宴席,款待四路诸侯
是不是有些诡异?
申侯借兵犬戎,涂炭镐京,戮杀君主,这不就是**裸的国贼吗?
按说应该人人得而诛之,可是,就没有哪路诸侯提出点什么,反而纷纷与他打成一片,显得“其乐融融”。
其实并不奇怪,因为申侯有一件奇宝,就是他的外孙——废太子宜臼。
此时,大周无主,这个曾经的太子得以“正名”,继承大统已经是顺理成章了。申侯有这个奇宝,当然不会有人指责他引狼入室,相反诸侯还会赞扬他拥立有功。这是根本性的原因,但绝不是唯一的原因,申侯的公关能力同样出色。
我们先捋一捋,从借兵犬戎开始,捎带上缯国,到约定四国诸侯勤王,申侯一连公关了六七路人马。
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做法比如引犬戎入镐京,却是当时申侯所能做出的对于女儿、对于外孙,也是对于自己最为有利的选择。
试问,彼时可有哪路诸侯可以驱使么?
没有。
要有的话,外孙何至于被废!
我们有理由相信申侯早已预料到犬戎入境的结果,换句话说申侯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幽王褒姒伯服都隔屁了,宜臼这个废太子才能“正名”,才能即位。至于王宫被焚,财宝被抢,国人被杀,跟大位继承孰轻孰重,申侯心里有杆秤。
这也就能合理的解释缯国为什么愿意屁颠屁颠地跟着当狗腿了,出兵必得实惠,缯国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诸侯勤王,是第二步。
申侯邀约的四路诸侯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距离远近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申侯对于诸侯意愿的估测。郑国世子掘突自不用说。
秦国常与犬戎交战,素有世仇,更关键是秦国的身份只大周的附庸,所以一直以来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得到大周的封号,正式加入诸侯大家庭,所以对于周王室的事务,秦人一直积极参与,秦人早就准备好了,所欠的就是机遇,而现在,机遇终于来了。
晋文侯姬仇是个志向远大的君主,其父晋穆侯当年率军讨伐条戎(戎人的一支),惨败而归,当时正值儿子出生,晋穆侯就给儿子起名“仇”,表示不忘报仇,晋穆侯死后大位被其弟殇叔所夺,姬仇浪迹他国,数年后他带领自己的队伍击败殇叔,夺取君位。姬仇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了斗志,把晋国打造成绘声绘色的大国是其毕生理想。
卫武公姬和在后世一直被儒家称为谦谦君子,他在位时始终励精图治,虚心纳谏,使得卫国国力强盛,民众安居乐业,深受国人爱戴,在诸侯国中也负有盛名,诗经中有一首《淇奥》就是歌颂他的。卫武公当时年逾八十,属于德高望重者,其含金量不言自愈。
在西周末年,卫武公和晋文侯是实力最强诸侯之一。
当然,申侯也必须过滤不利于自己的人,否则的话,他还应该传讯于虢石父的封国——虢国,虢国可是拱卫王室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善后处理,同样彰显申侯的公关能力。
首先,他邀请四国诸侯商议大位,此时诸侯理所当然一致认为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于周礼所不容,提议将褒姒伯服贬为庶人,虽然现在这两人都是下落不明。诸侯又表示一致拥护宜臼即天子位,掘突还主动请缨,亲自领兵到申国迎接新天子还朝。
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
这一年,公元前770年。
然后,侯爵身份的卫武公被赐予公爵待遇,同时担任大周司徒。对于卫武公来讲,这无疑是又在增加了他的赫赫盛名。
河内之地加封给晋国,晋文侯扩张雄心也得到了满足。
郑桓公得到了谥号“桓”,这是伟大的意思。世子掘突世袭郑伯,加封田地千顷,另外接替父亲继续担任大周的卿士,申侯又把小女儿许配给掘突。申侯的小女儿此时年纪还小,掘突需要等到她成年才能迎娶,不过没关系,在此之前掘突尽可另娶他国女子,但只能作为侧室,把郑国夫人之位空悬即可。这也是列国国君及世子们常规做法,他们的婚姻多是政治联姻,夫人之位都要留给值得留给的人选。
秦国被晋升为伯爵国,位列于诸侯,秦人终于摆脱了附庸身份,实现了历代先人的夙愿。
记载中没有看到缯国的封赏,这个确实不能在明面上表示,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私下里缯国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好处。
还有虢石父、尹球、祭公三人,虽然误国误民,但是先世有功,又是因为死于王事,只削去本人爵号,子孙仍然可以世袭爵位。
死人活人各得其所。
周平王对外公感激不尽,非要晋升他为公爵,被申侯拒绝了。
看起来申侯似乎什么都没得到,其实他得到的最多:绝地反击,四处公关,垃圾股摇身一变一飞冲天。害死了周幽王,幽王的儿子平王却对他感激不尽;害死了郑桓公,却让郑桓公的儿子掘突变成了自己的女婿。申侯公关能力可谓一绝。
~~东周开始了~~
犬戎人来镐京这一趟,虽说折了些人马,但并没有伤到元气,而且见识了镐京的繁华,熟悉了东来路径,从此之后,轻车熟路,屡犯周境,伤了元气的周王室无力抵抗。没过多久,岐丰地区竟然有几乎一半都被犬戎占领,而且他们屡屡骚扰到镐京城外。而周王宫被烧抢之后破坏严重,断垣残壁,一片荒凉景象,加上国库被抢,年轻的周平王没有力量也没有心思进行重建。周幽王的丧期过后,周平王向大臣们提出了盘算许久的想法:放弃镐京,把国都迁往洛邑
周武王灭商之后,定都镐京,然而考虑到镐京地理位置太过偏西,已经成为中原之主的大周不能有效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因此周武王设想在伊水、洛水之间兴建都邑作为陪都,但未能实行就驾崩了。周公继承了他的意志,在辅政周成王的第五年,他向殷商旧族和诸侯国宣布营建洛邑的命令,“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建大社于国中”。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尚书.洛诰》中详实的记载一窥洛邑城的宏大规模。
在此后的二三百年间,大周始终使用的是两京制,这一模式也被后来的汉唐承袭了下来。
关于迁都,大臣们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以太宰周公(周朝建立后,周武王特将周王朝的发源地周原赐予四弟旦为采邑,为公爵,故称周公,其后代也皆称为周公,这同郑国国君都可以称郑伯一样。不过历代周公详细世系及名字记载不全。)为首,他们完全赞同周平王的计划,表示如果再重建镐京王宫,必然劳民伤财,要是犬戎乘机进攻,怎么办?所以迁都洛邑是最明智的。这一派人数较多。
司徒卫武公等人则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镐京地理位置太重要,是天下形胜之地,披山带河,沃野千里,洛邑虽然是天下的正中心,但是四面受敌,当初兴建两个都城但却驻扎镐京,就是因为要振天下之要,留洛邑用作巡视。而现在放弃盘踞三百年的镐京,迁都到前途茫茫的洛邑,只怕王室就要日渐衰败。卫武公又委婉地劝周平王此时应该练兵训武,积蓄力量征伐犬戎,把犬戎的首领抓到镐京献祭,以雪国耻,他还勉励平王,“尧舜在位时,茅茨土阶;大禹在位时,居卑宫不以为陋。王朝的兴盛不在于宫殿建的豪华与否!”但是附和卫武公的人很少,困难面前逃避的人还是居多数,大夫们都不愿面对犬戎的兵锋,只想安安稳稳地睡觉。
如何选择在于最终决策者。
什么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从谥号就能看出周平王绝非开拓型君主,他表示“老司徒乃安常之论,非变通之言!”
基调就这么定了下来。
于是太史择日,太祝主持祭拜宗庙,将迁都缘由详细汇报给列祖列宗。到了日期,太宗抱上祖宗牌位先行一步,周平王及百官随后。
秦伯嬴开亲自领兵一路保驾护航,一直护送到洛邑。
周平王看到洛邑市井繁华,宫阙壮丽,比之镐京一点不差,他很是开心,觉得自己做了一个完全正确的决定:不管怎么说,总算将大周国祚延续了下来。
但是史学家们对此并不买账,他们在周平王所延续的大周王朝名字上以方位冠之,称之为东周,而对应性将之前的镐京之周称为西周,或者以洛邑为周成王时期所建而称之为“成周”,而把镐京之周称为“宗周”,以标榜宗主之意。
秦伯嬴开护送任务圆满完成,向周平王辞行,周平王再次封赏了他——将岐丰之地封给秦人。
周平王这么做大有开空头支票的的嫌疑,因为此时岐丰之地已经被戎人占据了。我们不妨猜测一下平王的心思,周人崇尚祖先崇拜,因此放弃祖先的发祥地实在是心有不甘情非得已,所以他许诺秦人,若能把犬戎赶出去,这片地就归到你秦国。如果秦人不能战胜犬戎,那么这个许诺就无法兑现;如果秦人击败了犬戎,岐丰之地成为秦国领地,当然也就具备了重回周王室控制的可能。
嬴开回国后,立即整顿兵马,攻击犬戎。在之后的日子里,一代代老秦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把犬戎杀得七零八落,残余部队一路向西逃去,岐丰之地最终尽归秦国,秦国在得到正式封号之后又一次实现历史性飞跃,成为西方大国。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