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评书屋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十八章【以德服人】
 
  
商朝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同时代的中原大地上有其他辉煌的文明,商朝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因为有文字记载,就成了重要的一部分。
商族以玄鸟为图腾,崇尚白色,擅长农业和畜牧业。
商族的来源比较麻烦,早期商族是半游牧民族,在商汤之前,有记载的就迁徙了七次,从考古上来看,商族应该来源于北方易水流域,南迁到河北省的中南部和河南省北部。
商族人擅长制作青铜器,好像突然就会了,对于商族的来源就更加扑朔迷离,有了青铜器的商族由于河水的泛滥和家族矛盾,不断迁都,这一点说明“大禹治水”肯定是没有的,有着青铜器的商族都治不了水,拿着木棍的大禹就能把水给治了?
正如一首歌唱的一样“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不是那个月亮”,由于古代文字和现在文字的歧义,商汤时的商丘肯定不是现在的商丘。
此时的周族居住地在陕西,和商族完全是两个民族,最初,周族信奉“天”,商族信奉“帝”,(《商周信仰崇拜的演变》林明),不同的风俗和习惯,使得周族和商族经常发生冲突,你杀我的人,我杀你的人,这个就是世仇。
也可以肯定的说,周族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小第的角色。
另一说法,商族是埃及人的后裔,周族是以色列人的后裔,这些说法只能说明一点,周族和商族都是突然冒出来的,来源是个谜。
商族在早期由于对自然和生殖的敬畏,信奉自己的“帝”神,也信奉其他部落的神,大而概之,无论做何事,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凡是任免、征伐、田猎、行止、祭祀、垦殖、赋役、生育、奉歉、疾病等,都要占卜其吉凶,小心翼翼地遵奉神灵的旨意,几乎到了为鬼神是从的地步,祭祀、巫术、占卜的贞人在社会上地位很高。
商族的神权巫术与王权十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事奉鬼神是商王朝的主要任务。
商族起初由贞人占卜,占卜的内容由贞人操纵,神权在商代的政治生活中影响极大,对王权有一定的程度的制约,既然占卜内容可以改变,后期的占卜逐渐由商王自己来做,所有占卜的吉凶最后决断权在商王手中。
由于商朝的王位继承制是“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所以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商汤的大儿子太丁,是商汤的重要助手,随着成汤南征北战,还没有继承王位就去世了,由于太丁的去世,后来太丁之弟外丙被立为王,伊尹摄政。
外丙去世后,外丙之弟仲壬继位后,由伊尹辅政,基本上遵守汤制定的法制,朝政相对比较稳定,国家日益强盛。
仲壬在位四年后去世,死后由太丁的儿子太甲继位,伊尹辅政。
太甲继承了王位,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给太甲阅读,教他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这个就是最早的帝王之道。
从人的本性来说,都喜欢做容易的事,只要不危及性命,一般都不会那么努力,能躺着绝不坐着,伊尹一开始就直接告诉太甲,想要活的长一点吗?太甲一脸狐疑:难到还有人会杀我?伊尹马上以夏桀为范例,告诉伊尹,如果不好好做家长,岂止是自己活不长,整个家族都可能被灭掉。
对于被灭族这件事来说,伊尹是心有余悸的,当初和太甲的祖父成汤讨伐夏桀时,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整了块地,做了老大,他是绝不会允许夏族被灭的事发生在商族身上,因为他自己乃至他整个家庭已经是商族的一部分。
卓越的政治家也是有理想的,已经脱离了一般老百姓吃喝拉撒的思维模式,考虑的是更多、更广、更高层面的东西,对于权力欲望已经减少,更多意识到的是责任。
万通董事长冯仑还在帮牟其中做事的时候,有一次问冯仑“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冯仑是个老实人,说“我哪知道这种高瞻远瞩的人想啥?”,那时候的牟其中就是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追求的是更高层面的东西。
四朝老臣伊尹是有理想的人,对于权力早就没有啥欲望了,可是他知道权力会给他带来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就能帮他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保住成汤的社稷,让商朝千秋万代的延续下去。。
伊尹开始不厌其烦的教育太甲,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肆命》,专门讲如何分清是非的道理,对于什么样的事情不应当做,什么样的事情应当做,都说得清清楚楚。还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徂后》,讲的是商汤时候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一定要按照祖先定的规矩行事,不能背弃祖训。
太甲读了这些文章,开始时也能按伊尹的教导行事,小心谨慎地遵守祖宗留下的规矩。第三年,他就忘乎所以了,咱这是有钱有权,一切应当由咱说了算,不应被宰相伊尹这个老头管着了,否则枉为一国之君。
太甲还年轻,就喜欢年轻人的东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听伊尹的规劝,一听说伊尹来了,就不见,玩躲猫猫。
一般来说,作为普通人,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不会妨碍别人,最多就是一胖毁所有,作为帝王,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也没问题,问题是不要去破坏家族的公平,占有老百姓的东西。
太甲吃也吃了,喝也喝,开始欺男霸女,引起家族内部和其他部落的不满,赏罚没有依据,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更要命的是,他还随便杀害老百姓,侵占老百姓的财物,百姓们怨声载道。
伊尹自然不能容忍太甲破坏汤王留下的社稷。他先是一再规劝,希望太甲对自己的行为要多加检点,后来看到太甲屡教不改,伊尹就把他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地桐宫(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汤陵社区)去。
在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见朝中无主,就自己执政,管理起国家来。
太甲被放逐到了桐宫,祖父商汤的坟墓与他朝夕相伴。商汤虽然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坟墓却与普通人的墓差不多,墓地上只有一座低矮的宫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祖之用。
守墓的老人听说太甲是因为违犯祖宗的制度,被放逐到墓地上来的,就把当年商汤创业的故事,以及商汤订下的种种规矩,每天对太甲讲述,教育太甲应当以自己的祖父作榜样,做个好的家长。
太甲是有思考能力的人,想想祖父创业的艰辛以及伟大功绩,让太甲既神往又羞愧,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不起祖父在天之灵,再想想夏桀的下场,心里一丝寒意升起,于是太甲决心改正错误。
太甲以祖父作榜样,开始对老百姓和颜悦色,做事情也变得雷厉风行,违反祖制和朝廷法律的事,太甲是绝不会做的。
三年过去了,伊尹时刻关注着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他的行动早己有人报告给伊尹了。太甲的悔过自新,让伊尹十分高兴,于是亲自带着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首都毫城,严肃而郑重地把政权交还给他。
太甲吸取夏桀灭忘得教训,按商汤时传下来的章法循规蹈距地做事,听从身边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商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太甲死后,太甲之子,沃丁即位,仍以伊尹为相,伊尹之后,沃丁以咎单为卿士,即宰相,咎单也是商汤得老臣,他辅佐朝政,仍然采取伊尹节俭、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并且也作了《沃丁》,用以警醒沃丁,发扬祖制,以德治商。
这时的“德”字,非儒家的那个“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
河南开封市杞县空桑村为伊尹的生地与故里,伊尹也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已经不是用牛人就能形容了,准确的说是厨师、老师、医生、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比很多“砖家”厉害的专家,他死后和商汤一起享受商王室的祭祀。
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国的厨师收养,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今洛阳伊河)之上采桑养蚕的农人。
伊尹小时侯就聪明颖慧,勤学上进,长大了,在自己家附近耕田,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
烹调技术可以手把手得教,懂治国之道就是天才,就如朱元璋的几个大将,徐达、常遇春无师自通。
伊尹由厨师入宰相,幼年学习了烹饪之术,长大以后成为精通烹饪的大师。并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说汤以至味,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者贤者,被任用为相。
伊尹在餐馆干过,建树卓著,烹饪理论与实践较全面,他的烹饪理论水平绝对是一流的。
他借烹饪的事说治国之道,如果没有烹饪理论的研究和烹饪实践的体会,是不可能说得那么在行、那么精辟,从而打动商汤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