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评书屋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一章【五帝】
 
  
历史往往不是我们读的那样,读的历史是人家已经写好了,你看到的也只是个表面,正如大家只看到了南方人的娘炮,却没有看到南宋100多年的坚持。
大凡先哲悟道之前都有一个醍醐灌顶的“顿悟”瞬间,当你还在纠结,“人之初,性到底本善还是本恶时,回眸历史就会“顿悟“”,人的本性哪里是一个恶或善能概括的?
春秋、战国的历史就是对人性最好的注解,所有人的行为都能从人性上找到理由,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先填饱肚子,从要吃饭的本能来看,原来高大尚的东西也不过如此!
相声就是门手艺!人最初的本能反应是吃饱饭,不被饿死就要有门养活自己的手艺,最初的宗教和诸子百家都是门手艺,就是为了能活下去,纣王要活下去,周文王要活下去,孔子要活下去,都要有门手艺,手艺是有低有高的,级别低的,可以养家糊口,级别高的,可以齐国平天下,至于利用宗教和诸子百家的思想达到个人或某个集团的利益就另当别论了。
早期人类活动遗迹的地方,就代表当时那个地方,有山,有水,有森林,有草地,当然还有能吃的动物,这些地方的古人类有可能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解早期人类的分布,大致就了解春秋、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人口的大致来源。
传说四千多年前,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居住的部落有一万多人,这个比较靠谱,原始部落,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谁生的多,部落人数就多。
华夏的始祖是轩辕,出生地河南,他母亲生她时,电闪雷鸣,是不是有点耳熟,对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大人物,根据史书记载,注意,是史书记载的哟,要么出身贵族,要求出生之前都有异象,代表他的富贵命要么继承老子的,要么是上天安排好的,穷人就得老老实实的认命,忠字当头,这个就扯蛋了,而且扯了几千年,这个会影响青少年的教育的,“王、侯、将、相宁种乎”,陈胜、刘邦、朱元璋已经把说这套人命天授人的脸打肿了!
轩辕时代,各个部落相互攻伐,抢夺地盘,这个就靠谱多了,原始人类,不抢不杀才怪,就那么多地方,就那么多食物,而且人也是能吃的动物,大家肚子饿了,去隔壁村杀几个人来吃,是那时候每天要做的事。
那个时候最强大的神农氏(疑似在宝鸡)已经衰败,神农氏的炎帝就求公孙轩辕去讨伐其他部落,善良的轩辕就四处杀人放火,势力强大起来,估计抢了炎帝部落的很多东西,炎帝就和轩辕开打,炎帝失败,轩辕上位。
公孙轩辕打败炎帝后,住在河北的蚩尤捞过了界,起初,轩辕想要和谈,这个也靠谱,毕竟河南、河北有点距离,你在那边杀人,我在这边杀人,井水不犯河水,没事找找一些小部落的晦气,拿个人头喝点酒,岂不快哉!没成想蚩尤不同意,不同意就打呗,最后轩辕杀了蚩尤,不靠谱的是,轩辕还客观评价了蚩尤,埋了蚩尤的尸体,唉!没拿来吃,太可惜了,那个年代人的寿命都不高,就是缺吃的呀!
河南、宝鸡、河北统一了,人们就称轩辕为黄帝,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华夏民族,黄帝是华夏始祖,我们就是炎黄的子孙,这个说法估计是没有问过那时候的重庆人、山东人、广东人、东北人、湖北人。
黄帝定都涿鹿山,也就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在发现的中原先民遗迹中,著名的是距今3300多年的河南安阳的殷墟,7000-5000年的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9000-7500年的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感觉黄帝喜欢清净,和人类住的有点远。
黄帝的孙子黑色帝王颛顼,号称玄帝,看着没事就筑堤蓄水的另一部落的首领共工不顺眼,就去讨伐,共公战败,一心为民谋福利的共工怒撞不周山,人们就把共工奉为水神,他的儿子后土被奉为土地神,这里有点奇怪了,为啥玄帝不把自己的位置禅让给为名造福的共工?其实这段靠谱,那个时代,打打杀杀很正常,哪里还去讲礼义?
玄帝种植庄稼,养殖牲畜,推算四时节令,又将一年四季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距今七千年多年前的河姆渡(宁波余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水稻,蓄养牲畜(狗),在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新石器时代,发现了栗,和家畜圈栏,说明古老先民比玄帝早几千年种植庄稼,养殖牲畜了;玄帝生在若水之野,也就是四川西昌以南,后来又迁都于商丘,后居于河南濮阳,咋还是感觉玄帝离有人烟的西安和余姚有点远呢?;
史书《尚书。尧典》里记载了四个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吕氏春秋》里又引入了四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出现了二十四节气,虽然在1972年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神农氏太阳历陶缸,但就文字记载来看二十四节气和玄帝没啥关系。
玄帝后面的继承人,他的侄子帝喾生下来就会说话,帝喾喜欢音乐,奇怪,怎们没人说帝喾不务正业,喜欢靡靡之音呢?关键是从帝喾开始,后面的帝王就要和他攀亲戚了,帝喾的几个儿子都是大人物,弃是周的始祖,契是商的祖先,尧是五帝之一。
帝喾的儿子唐尧,出生在河北保定顺平县,定都平阳(山西临汾市),唐舜是轩辕皇帝的八世孙,定都于浦阪(山西永济市),尧和舜应该算亲戚了,他们哥俩怎么算辈分呢?尧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禅让给了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称为五帝,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这么说的话,那时的山东人、广东人、重庆人、东北人、浙江人要气死了,尤其是尧禅让给舜这件事,基本也属于扯蛋那种,都是儒家写出来,为后来的君王做铺垫的。
儒家最重要的是忠君思想,可是现实很骨干,人总是不满足的,总有刁民想害朕,而且往往还成功的杀了朕,自己登上了君王的位置,那么史书该怎么描述历史性的这一刻呢?明明是你死我活的革命斗争,明明是弑君犯上,太难听了,儒家很聪明,整了个名词,“禅让”!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首先是主角闪亮登场,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少典部落的人。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神农氏作为王族大佬,部族估计是堕落腐化罩不住了,小弟们必然你争我夺,注意,先秦以前,百姓是指贵族,就连贵族都被暴虐,民众更别说了,最苦的都是底层的草民啊。
“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不享,原本指不来王庭朝拜的意思,这里是指不守规矩主动侵伐杀人抢劫的部落。轩辕是否如后世五霸那样平乱尊王暂且不论,至少是保境安民做的很好的。那些比较弱被欺负的诸侯很多都来求助或依附。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尤其是蚩尤部落最为强横。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炎帝,作为神农氏的末代帝王,登位时王庭“世衰”,衰了几世不知道,但肯定衰弱了不少时间了,诸侯都互相侵伐了,平乱是保证大佬地位的必然手段,也是保障天下民众能安居的责任所在,炎帝估计很想力挽狂澜做点事情。但这里却用了一个“侵”字,说明天下民众并非王庭的人民,都分属各部落,各部落有各部落的利益,炎帝如果去打,正义与否不好说,但后世的人应该是认为神农氏都不行了还强撑,说好听点就是天命已不归神农氏。而且还只是“欲侵”。啥是平乱,惩罚其带头的,接收或解散其军队,迁移其人民。这谁能干啊,能老老实实让你平了才怪。估计虽然神农氏世衰了,但打个把诸侯还不是问题,诸侯们都不互相打了,得想折啊,自然凑一块了。轩辕氏应该是诸侯里比较强大的一支,诸侯们都去顶他,被顶到火上去烤,虽然不好受,但“天予弗取,反受其咎”,不干会更难受不是,干了。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干也不能蛮干,前面有一小段没翻译,“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肯定是非常的聪明,“修德振兵”,这里是在被众诸侯顶出来后,“修德”,树立威望,“振兵”统一指挥系统,比如,这个部落喊“喔喔”是进攻,那个部落喊别的音,击什么鼓点是冲锋,什么鼓点是防守,等等。“治五气”,五气就是五行,古代五行与四时相配,这里有可能是指最初级的历法和时刻表。历法和时刻表对现代人来说实在是太平常,平常到似乎都感觉不到它的重要。在上古时候那可不一样,那是大事,各部落的历法和时刻表都可能不同,这部落以为是夏季了,那个部落还认为是在春季。历法和祭祀相关,各祭祀各的,对于现代当然没什么,但在上古巫文华时期,祭祀就是部族统一的重要手段。这个历法的重要性在古代怎么提高也不为过,直到清代都有明朝被灭了,虽然无法反抗但就不是服,仍是沿用明朝的年号历法表示不屈服清廷的人。这说明黄帝在干什么?是在试图统一各部落,说好听点是试图使各部落融合,这就太不简单,太聪明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