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评书屋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三十六章【新的开始】
 
  
一个人,无论伟大亦或平庸;一个王朝,无论长久亦或短暂;一个时代,无论辉煌亦或阴暗。都注定只是行走在历史通衢的匆匆过客。既然来了,便会离开,既然开始,便会结束。谁也无从掌控,谁也不会例外。
腐败发臭的嬴政被抬进了骊山陵,传之万世的梦想只落得二世而亡。垂头丧气的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两千余年的帝制时代在这一刻终结。虽然,只是看似终结。毕竟,皇权天授的真帝制时代已是渐行渐远,但似是而非的伪帝制时代却是渐行渐缓。
蓦然回首,真帝制时代的主人们自诩“授命于天”,到头来却是难行天理,“授命于天”的谎言已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的面目全非。驻足凝神,伪帝制时代的主人们自诩“受命于民”,到头来又有几时谨尊民意。放眼望去,“受命于民”但愿不再是个谎言,因为历史会留给后人一个真实的交代。
任何人都有往事,得闲时细细回味一番,绝对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同样,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也有难以忘怀的往事,这便是历史。一盏青灯下摊开几卷史册古籍,时而嬉笑怒骂,时而金戈铁马,时而慷慨悲歌,时而潸然泪下。刹那间的盛世繁华,转瞬间的山河破碎,看罢荣辱兴衰,莫问成败得失。回眸处,纵然有往事历历,却早已斗转星移,可后人的求索却依旧乐此不疲,痴心不改。
太泽酷爱中国历史,便总想着闲暇时梳理一番。《二十四史》固然恢弘详尽,但纪传体的形式,总让太泽难以理出一条完整清晰的历史脉络。《资治通鉴》等编年体的史书,虽然历史的脉络清晰流畅,但古文的生涩难懂,还是让凡夫俗子颇有些望而却步之感。纵使当代的白话文本,也是在原著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而成的,未加丝毫的润色,语句生硬叙事呆板,还是很难满足今人的口味。
太泽和人闲谈时,总爱时不时的扯上一些历史的问题,讲述一些古代的故事,这和个人喜好有关。但每次太泽都颇感失望,要么人家毫无兴趣,要么人家敷衍搪塞,纵然遇到一两个感兴趣的,也只是一知半解,文不对题。太泽起初捶胸顿足,痛恨周遭不学无术。但细细想来,并非今人对历史不感兴趣,实在是史记通鉴等书籍太过费解伤神。今人又绝无细细品鉴的耐心和时间,所以干脆将历史束之高阁,奉若神明一般的不去亲近了。
所以,太泽决意悉心的整理国史,用市井俗语下笔行文,按照年代顺序叙事,一则自己能够融会贯通,还可以让感兴趣的朋友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往事。
伪帝制时代的历史,太泽是万万不敢触碰的,担心一个没注意给自己惹上麻烦。况且身子骨儿实在单薄,恐怕捱不上几板子,可能就俩眼一闭,去见始皇帝了。
既然提到了始皇帝,那太泽就从始皇帝开始吧。毕竟,此人才是中国真帝制时代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始皇帝”,这个称呼大多数人应该知道,但有些人可能不甚熟悉,却有感到似曾相识。没关系,太泽就将此人传播最广,最为人所共知的名号喊出来。此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鼎鼎大名的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对中国版图内其他六个国家的兼并统一,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大秦帝国,并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号。自此开始,一直到公元1912年,大清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被迫退位。至此,中国经历了长达两千一百三十三年的帝制时代。如此漫长悠远的帝制时代,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曾经,无论现在。
曾经无比辉煌的帝制时代,绝对是所有国人骄傲自豪的资本,但也是过分漫长的帝制时代将中国拖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迂腐因为落后,导致了近代的列强入侵。时至今日,国人依旧满腔血泪,义愤难平。太泽以为大可不必,弱肉强食和优胜劣汰本就是生物存活的基本法则,人类是不应当例外的。况且,国人只知道近代列强的入侵,孰不知自古以来,北方草原民族就一直在入侵骚扰中原王朝。甚至在公元1279年,当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bing),从崖山上纵身跳下,随着南中国海面上一片涟漪的渐渐消逝,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第一次彻彻底底的失去了国家的主权。时过境迁,难道我们也要血泪控诉吗?
可能有人会提出异议,说那时候距离今天已经太遥远了。但太泽要说,难道千年前就应当宠辱皆忘,百年前就应当耿耿于怀吗?作为今人,其实更应该通古博今,开阔视野,放开胸襟,将自己做大做强,万万不能做一个目光短浅的狭隘的爱国主义者。记住,无论辉煌的古代,无论屈辱的近代,还是尚未定性的当代,都只是历史中的一部分,我们的故事终有一天也会成为后人记载的悠悠往事。
书归正文,既然要从秦始皇开篇,那太泽就要费些篇幅,先说一说秦始皇的列祖列宗们。毕竟秦始皇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扫平六国的功绩再大,秦始皇也不是天生神力,法术高强的大罗神仙。记住,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具备传承性,有因才会有果。
秦帝国的前身是绵延了八百余年的周王朝。如此说来,秦朝是在毁灭周朝后建立的新兴帝国,这和扫灭六国统一天下有何关系呢?这绝对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其实在周王朝的中后期,在一个长达514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大地一直在忍受着诸侯混战,兵荒马乱,烽烟四起的混乱不安。这个时代有一个被历史特定的名称---春秋战国。
也正是这个纷纷扰扰的第一次大分裂时代,孔子说是“礼崩乐坏”,史者却说是“百家争鸣”。书上说这个时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可这个时代却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只有这个时代才配得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些雄浑的称谓,也只有这个时代才会拥有“管仲,商鞅,孔丘,屈原”这些伟大的智者。历久弥新的传奇故事,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无不令这个时代熠熠生辉。这是用刀剑和鲜血书写的时代,这是用智慧和才华演绎的时代。
如果把中华民族的历史定义为人生的轨迹。如果雄汉盛唐是这个人生的壮年,那春秋战国就是这个人生的青春期。虽然充满了躁动和不安,但人生观和世界观却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塑造和定形。从一个弱不经事的小孩子,成长为一个深谙世事的成年人。青春期的我们是一群精神分裂,神经兮兮,惹是生非的坏小孩。青春期的我们更是一群渴望知识,规划理想,展望未来的思考者。 谁不是呢?
周易》最难得的是如何想到六十四卦的卦名,不是一个当时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的伟大的思想家,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是不会想到六十四卦的卦名的;其次,难得的是卦序的排列,从第一卦到第六十四卦,依照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心路历程,依次排列,环环紧扣,它是哲理的选择,逻辑的选择,辩证的选择,非凡的选择。因此它是我国永远研读不衰的圣书。
《周易》应该是成功治理国家的治国大纲。周文王(姬昌)确定卦名和卦序是伟大的先贤者,直到其子周公(姬旦)完成了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最后完成了《周易》,并辅佐其兄周武王幼小的儿子成王,执掌政权。
周公真诚辅佐掌权而不篡位,兢兢业业勤政,留给后代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历史典故,应该是历史事实。他们成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久的王朝(周朝近800年),到东周时期成为我国文化繁荣的黄金时期。
伟大的治国纲领,伟大的实践,我们后代要生生不息的研读它。《周易》有句名言“与时偕行”,它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随时代前进不断充实其内涵而永放光辉!
我国历代儒、道、佛家和知名学者,不断的研读它,充实了它的内容。
儒家孔子在《周易》乾、坤卦中留下了“子曰”、(文言)1010个字,帮助解读乾、坤两卦,丰富了其内容。据传孔子曾向老子切磋过《易经》。
《警世通言》写有老子和庄子在读《易》的故事。还有唐代时的佛教的一行大师等是儒、道、佛三家研读的代表,还有许多著名学者,绵延不断地研读着。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