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评书屋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九十二章【霸王的软实力】
 
  
周惠王为什么选择郑文公,因为他知道郑文公胸怀复兴郑国之志,还有郑文公早已对齐国心存不满。
那是在召陵之盟结束后,齐桓公下令联军回师,结果陈国大夫辕涛涂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他暗自揣测联军回师会走哪条路线?末了,他还把这一想法透漏给了申侯,请注意,此申侯并非申国国君(申国这时候也已经被灭了),而是一个人名,是郑国的大夫。辕涛涂之所以征求他的意见,是因为联军回师有两条路线,常规情况下是走西路,也就是要路过郑国和陈国,如此一来这两国就要为联军供奉物资粮草,花上一大笔钱了,可如果能够让联军向东走海路,那就是莒国和徐国沿途招待、供应军费了,陈郑两国则可以避免这一项支出了。
申侯说这主意好啊,可以跟齐侯委婉地提一提。
辕涛涂就先在心里打了个草稿,然后向齐桓公进言:“您北伐山戎,南伐楚国,威震天下,如果再以联军从东海巡视一下,那东方的诸侯畏惧您的威风,还敢不依附您么?”
齐桓公听地高兴,觉得这是好事,他本来就属于好大喜功的人。
辕涛涂前脚刚走,申侯后脚就来了。看着喜不自禁的齐桓公,申侯就知道辕涛涂已经“委婉地提一提”了。
于是,申侯一身正气对齐桓公说:“外臣听说‘师不逾时’,就是说一旦发兵,国家、民众负担是十分沉重的,这次联军春天出兵,到现在才班师回朝,士兵们早已经疲惫不堪了!如果取道郑国陈国,粮草军需供应没有问题,可您却听从辕涛涂的建议走海路,如果真出现什么意外,我们疲惫之师怎么应对?辕涛涂之所以这么建议完全是为了陈国避免花销,其心不善啊!”
齐桓公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涮我呀!他当即命人将辕涛涂抓捕起来。后来陈国又是赔罪又是表态,再加上积极打点,齐桓公才把辕涛涂给释放了。
当然“仗义执言”的申侯得到了重赏,齐桓公命郑文公将郑国制邑封给申侯,让他在那里构筑城池。所以郑文公十分不满,金银财帛、美酒佳人赏什么不好,竟然把制邑封给他,那是什么地方,当年太叔段做梦都想得到的地方,你齐侯一句话我郑国的虎牢就没了,你咋不把淄博给他呀?但是强权之下不得不低头,郑文公不满也只能藏在心里。另外当初郑国依附齐国就是希望借助齐国之力摆平楚国,解决边境忧患,可是齐桓公和管仲雷声大雨点小,签了个协议就班师回朝,这也让郑文公非常不满。
所以郑文公收到周惠王的信后感慨万分,周惠王在信中饱含感情地追忆了周王室与郑国的亲密关系,无情地鞭笞了太子郑违背父命结党营私的恶劣行为,并一再声明这样的不肖之子是不配成为接班人的,希望郑伯能够与齐国这样心怀图谋的国家划清界限,分道扬镳。为了说服郑文公,周惠王还为他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由周王室、郑国、楚国、晋国结为政治联盟,辅佐王子带,周惠王还承诺事成之后将以大周政务委任郑伯。
周惠王让楚国也参与辅助,可见在周天子眼中,楚国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荆蛮”,而是平衡中原的大国了。
这四方联盟论实力必将超过齐国主导的同盟,特别最后这句话让郑文公激动地绕着屋子手舞足蹈,想当年祖上桓公、武公、庄公三代卿士,领袖诸侯,没想到之后郑国就没落了,成为了不起眼的小国,先父厉公有大功于周朝,虽然扩充了土地,但却没被重用,现在天子写亲笔书信许诺将国政委托与我,郑国复兴有望了!
他把信拿给随行的几位大臣,看看,天子的亲笔手书!
叔詹当即泼了一盆冷水:“齐国因为我们郑国而联合诸侯攻打楚国,国君怎么反而要背弃齐国,顺从楚国?这是违背道德的呀。何况诸侯都拥戴太子,国君怎么能独自反对呢?”叔詹的意思很明白,太子已经获得了中原诸侯的联合拥戴,这时候郑国跳出来,岂不是要触犯众怒。
郑文公非常不屑:“追随霸主怎么比得上追随天子,天子的心意不在太子身上,寡人为什么要拥戴他?”
叔詹劝道:“周礼规定嫡长子继承大统,国君不要忘记当年幽王宠爱伯服,桓王宠爱子克,證hong王宠爱子颓,可是这几位王子都因为人心不附,最终落得死于非命,国君切莫重蹈覆辙呀!”
这时申侯站了出来:“天子命令谁能违抗?太子郑虽然有诸侯支持,王子带还有天子和王后支持呢,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国君不如退出会盟,静观其变,再说我们一走诸侯必定产生疑心,那么接下来这个会盟也就难以进行下去了!”齐桓公要知道“仗义执言”的申侯如此仗义,估计该把制邑转手封给叔詹了!
郑文公觉得申侯说的有理,于是假装国内有事,不辞而行。
这真是打脸呀!
上次为了宋国召开诸侯大会,会议没有结束,宋桓公跑了,这次刚救了郑国,会盟还没开始,郑文公又跑了。齐桓公又羞又恼,他准备奉太子讨伐郑国。管仲劝住了,“郑国与周接壤,郑伯逃走一定是有人唆使,走了他一个并不影响大局,会盟还要按期进行。结束后再责罚他不迟!”
齐桓公一想是啊,没你张屠夫还能吃不上带毛猪,会盟才是正事!
日期到了,齐、宋、鲁、陈、卫、曹、许七国诸侯歃血为盟,盟词:“凡我同盟,共翼王储,匡靖王室,有背盟者,神明殛之!”“共翼王储”自然就是共同辅佐太子郑,“匡靖王室”不用说是要打消、靖扫心怀不轨的王子带,匡正嫡长子继承制。谁敢背弃盟约,神明就劈了他!
盟誓结束后,太子郑走下台阶连连作揖称谢,表示自己绝不会忘记诸侯的恩情,诸侯们赶忙叩首拜倒。第二天太子郑辞行,诸侯纷纷相送,齐桓公和卫文公亲自将他送出卫境,双方挥泪而别。
~~骑墙派的诞生~~
郑文公不辞而别,却听说齐桓公照常会盟,心里老不是滋味,没想到自己的分量这么轻,没想到齐侯威望这么高,凝聚力这么强。会盟照常进行,那么就意味着自己要遭殃了,齐国不会善罢甘休的。
郑文公担心了。
不过很快郑文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楚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当楚成王得知郑文公临阵脱逃,心情大悦,看来齐侯的会盟也不是铁板一块,他立即派人联系申侯,着手拉拢郑国。
为什么又是申侯,因为申侯曾与楚国有过一段渊源。
申侯原本是楚国大夫,因为善于揣摩领导心思,懂得如何投机取巧,故深受当时的国君楚文王的恩宠,申侯因此耀武扬威,不知天高地厚,得罪了不少的楚国同僚。楚文王去世前召见申侯,给他了许多财宝,“你得罪人太多,寡人在的时候还能保护你,寡人去了,他们一定会找你的麻烦。你走吧,找个可以依托的地方安身。”后来申侯逃到到栎地,投奔正在那里避难的郑厉公,凭着谄媚功夫机灵劲又取得了郑厉公的宠信,郑厉公复位,申侯又做了郑国的大夫。
有了这层关系,再加上楚成王深知申侯此人的德行,光荣的任务非他莫属。申侯也确属不负所托,他一番言语就打动了郑文公:“当今天下,非楚国不能抵御齐国,何况有天子的命令。我们既然得罪了齐国,就不能再得罪楚国了,否则的话,郑国危矣!”
郑文公想想也是,就指派申侯出使楚国,暗地达成协议。
协议刚刚签署,齐桓公就率一群马仔围住了郑国的新密,申侯急忙进见楚成王,请楚成王出兵:“郑国为了楚国才得罪了齐国,大王若不救郑国,郑国必然再次投诚齐国。”
楚成王可不想把郑国再推向对手的阵营,他赶紧召开会议,商讨出兵。
子文分析道:“召陵之战,许穆公死在军中,因此齐侯对许国很是尊重,我们发兵围困许国,齐侯必定率军回援,则郑国之围自然而解!”
就像子文预料的那样,楚成王亲率军队围困许国,诸侯一听立即离开郑国移兵许国,楚成王见目的达到,下令退兵走人。
这又是一个超前版“围魏救赵”。
郑国之围得解,如此奇功该会是怎样的封赏呢?申侯得意洋洋地回到郑国等候封赏,结果郑文公一副什么又没发生的样子,该干啥干啥,申侯满心期望化作一声长叹,然后怨言满
又是一年,齐桓公再次率马仔讨伐郑国。
郑文公挠头了,走亲戚都没这么勤,看来齐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呀,这可真是捅了马蜂窝了!
挠头的不止郑文公,还有陈国大夫辕涛涂,不过不同于郑文公因发愁而挠头,辕涛涂是在挠头想主意,他从齐郑交恶中看到了机会,一个复仇的机会。
两年前,因为联军回师路线的问题,他被齐桓公下令拘捕,平心而论他有私心,但那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节约开支,因此他对齐桓公的处罚感到不满,但他更恼恨申侯,他对申侯坦诚相待,申侯转身将他出卖。自此之后,辕涛涂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复仇,申侯这个小人,一定要让他身首异处。
几天后,郑国上卿叔詹接到了一封书信,主要内容是:申侯先是出卖国家献媚齐国,结果独自得到了制邑,现在又再次出卖国家献媚楚国,让您的国家背负违背道义的罪名,招来刀兵之祸,现在只有杀了这个奸佞小人,才能消弭灾难,郑国危机才能解除!
不用说,写信的人就是辕涛涂。
叔詹将这封信交给了正在挠头的郑文公,郑文公一看,就是这个道理呀,要不是申侯鼓捣,我怎么会不辞而别?怎么会这么快跟楚国走到一起?而且他还占了制邑!申侯这个罪魁祸首,早该处决了!他将申侯召到跟前一通呵斥:“你跟寡人说楚国能够抵御齐国,现在齐人都打到家门口了,楚国的救兵在那里?”
申侯还想申辩,可郑文公没给他这个机会,直接命人将他拖出去咔嚓了。
申侯算计了一辈子,结果把自己小命给算计没了,在历史上还留下了一个投机取巧,谄媚阴险的恶名。
叔詹将申侯的脑袋送往齐军大营,并代表郑文公认真地做了检讨,勇敢地承担错误,当然了,主要是失察之过,对于申侯这样阴险狡诈的小人认识不够,结果被其迷惑,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现在已经幡然醒悟,诛杀了直接责任人申侯,现将他的人头奉上,以后一定提高认识,加强意识,紧跟队伍!
齐桓公也作了表态,其实郑伯还是不错的,谁会不犯错误,只要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嘛!我们要尽力拉一把,主动帮助,使其重新回到温暖的大家庭,就在宁母(今山东金乡)搞个会盟吧!
任何人都不会想到,这次会盟将给郑国带来怎样的灵感。
这段时间,那么骄傲的郑国在齐、楚之间先后求援、背叛又依附,虽然痛苦不堪,可是聪明的郑国人却从中领悟到了夹缝生存的普遍规律:如果有某个强权要完全控制郑国,则另一个强权为了达到战略平衡就必然会出手干预。那么,郑国为什么不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强权矛盾互相制衡,游走于强权之间,进而保全自身的安全呢?
当然,这种设想尚在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去证明,就像郑文公,他就很犹豫,他担心私自逃盟,又派人暗通楚国,如果去了,齐国会不会对自己不利?还有这样是不是就会得罪周天子还有楚王?但不去又不行。最终经过深思熟虑,郑文公决定自己躲起来,由世子华率领代表团参与会盟。
世子华愕然,他也不愿前往,因为他跟父亲一样担心此行齐国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拜会了叔詹。叔詹是郑国上卿,同时还是世子华的叔叔,世子华希望这位重量级的叔叔能够劝解父亲另派他人。
叔詹微笑着看看侄子,他劝导说世子代表着一个国家,别人怎么能替代呢?齐侯为人宽宏大量,世子不要多虑。叔詹考虑地不错,这样的场合如果国君不出席,世子至少要到场,否则就显得郑国没有诚意了,而且齐桓公也确实是个大度之人。害怕对自己不利,只能说明郑文公父子做贼心虚。
但世子华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如果国君世子不能列席,上卿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参与会盟,所以他觉得叔詹根本没安好心,觉得叔詹也害怕参与那样的盟会。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的就是世子华这样的人。
所以他决定铤而走险!
世子华按期出发了,他见到了齐桓公。
可是刚见面世子华就请求齐桓公摒去左右,说有要事相商。这让齐桓公非常诧异,自己与眼前这个年轻人并没有交集,他能有什么要事?但是既然人家这么说,想必是有什么不愿让他人知道的隐私吧。于是齐桓公挥手示意手下退下。
这时世子华低声说:“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违背您的命令,首止逃盟。君侯如果除掉他们而和敝国讲和,外臣愿带领敝国成为上国的附庸!”
齐桓公一听,竟然有这样的事,又一想如果眼前这个年轻人主政后完全附庸齐国,也是美事一件,就许诺世子华齐国一定会插手此事。
那么世子华说的三族是真就这么坏吗?
其实这三族的宗主就是有“郑国三良”之美誉的叔詹、师叔、堵叔。孔氏的宗主就是叔詹(叔詹字子孔,也被称为孔叔),子人氏宗主为师叔(师叔,子人氏,名师),泄氏宗主为堵叔(堵叔,大夫泄驾之子,采邑在堵邑故称堵叔),
郑国三良怎么就得罪了世子华?
世子华为什么要做出如此偏激之事?
郑文公夫人是陈妫,她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华,次子名藏,华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世子,陈妫也很受郑文公的宠爱。但随着年龄增长,陈妫年老色衰,渐渐地被郑文公所厌弃,转而宠爱后娶的两个妾,这两名妾也都生有儿子,于是危机意识极强的世子华担心被废,惶惶不可终日。他先是找到叔詹,希望叔詹出个主意,叔詹说得失由命,世子全心尽孝就行了。世子华很是不满,这叫什么主意,于是他又向堵叔求教,结果堵叔也是劝他尽孝。其实两位大臣的建议非常中肯,你已经是世子了,只需要尽一个儿子的本分搞好与父亲的关系就可以了,估计世子华在这方面做得真不咋样,否则的话两位大臣也不会都这么劝导。但世子华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两人根本是在敷衍自己。
没过多久,世子华又恨上了师叔,原因跟弟弟公子藏有关。公子藏个性张扬,特行独立,喜欢采集鸟类羽毛制成华冠衣服,搁现在完全可以登个台走个秀上个头条什么的,可在当时就有问题了,史书给他的评语称“性好奇诡”,因此师叔私下里劝他这是非礼之服,最好不要穿戴。要说人家也是一番好意,而且是私下指正,结果却让公子藏很不痛快,觉得艺术成果被否定了。公子藏就找到兄长世子华诉说,结果世子华比他还激动,就这样恨上了师叔。
郑国“三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他。
当世子华被派往宁母参加会盟时,他觉得父亲给他派了个危险差事,而叔詹选择了“袖手旁观”,因此他的积怨达到了极致,他想到了假手齐桓公除掉这三人。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