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评书屋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六十六章【沸沸扬扬】
 
  
眼瞅着文姜大喜的日子渐渐临近,诸儿就跑去跟齐僖公说父亲身为一国之君,国事在身,不方便远离,自己愿代为送亲。
齐僖公想都不想直接拒绝了,我已经承诺要亲自相送,岂能食言?这时候下人回报鲁候已经到齐鲁边界等候迎亲了,齐僖公又看了儿子一眼,“鲁国是礼仪之邦,人家中道迎亲,我不能不往,你快退下吧!”
听父亲这么说诸儿不得不低头退下。
在春秋时代,本国公室女子嫁到同级别国家,如果是国君的姐妹,就由上卿护送,如果是国君的女儿,就由下卿护送,如果嫁到小国,就由上大夫护送,反正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没有国君亲自护送的,即使是嫁给周天子。因此人们认为齐僖公此举是不合礼制的。齐僖公也知道不合礼制,但也是迫不得已,他可不想关键时刻搞出什么花边新闻。
出嫁的日期到了,文姜到宫中与亲人们告别,这一次她终于又见到了诸儿,两人四目相对,似有许多话要说,但因为齐僖公派人在一旁守着,只能将到嘴边的话儿重又咽下。 临行前,诸儿终于找到机会,挨到文姜的车前,轻声对文姜说:“妹妹,不要忘了你写的叮咛诗句!”
“相见有日!”文姜低下头回道。
在春秋时代,出嫁的女儿是不能随意的回娘家的,更何况齐僖公知道儿女之间的丑事,只要他老人家在世,就绝不允许文姜再回齐国,也不让诸儿参与一切关于鲁国的活动。而且自从文姜出嫁后,齐僖公每年都要派弟弟夷仲年去鲁国进行国事访问,顺道“看望”文姜,幸喜一直平安无事。再后来,文姜为鲁桓公生了一个儿子,而且这孩子与鲁桓公同一天生日,桓公喜爱得不得了,给他取名叫同,并立为世子。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病逝,临终前他将世子诸儿叫到身旁,交代他两件事。第一件是国事,也是历代齐君的夙愿,齐僖公嘱托诸儿一定要灭掉纪国,就像当初僖公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遗愿一样。齐僖公还要诸儿立誓,如果做不到的话,死后不许进入宗庙。
第二件是私事,我们放在以后再谈。
齐僖公去世后,诸儿即位了,是为齐襄公。
在即位后的第三年,齐襄公向周王室求婚,周證hong王就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他。
在周朝,天子之女被称做“王姬”,“王”是表示出自王室,“姬”是王室的姓。据《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于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就是说天子嫁女儿不能像寻常人家那样由女子的父亲主婚,因为天子太尊贵,天子一般会请同姓诸侯代为主持。春秋时期,尊诸侯称“公”,“公”主持的自然就是“公主”,这就是“公主”称呼的来历,再后来诸侯之女也可称为公主。到西汉之后,皇室又做了新的规定,只有皇帝之女才能称为公主,诸侯之女则称“翁主”。
齐襄公要娶王姬,就得请周王室同姓诸侯来主持,与王室同姓的自然是以“诸姬之长”的鲁国为尊,因此齐襄公派使者出使鲁国,隆重邀请鲁桓公主持婚礼。
得到邀请,鲁桓公欣然向往。因为纪国的关系,齐鲁两国数次陷入剑拔弩张的态势,鲁桓公希望此行能够缓和这种紧张关系。也正因此,鲁桓公还答应了夫人文姜的要求,决定带她一起出访齐国。
鲁国是礼仪之邦,对于礼制讲究甚严,朝中大臣对于这种不合礼制的做法议论纷纷,大夫申繻就说:“女子出嫁确有回家归宁的习俗,但归宁是为了探望父母,夫人的父母均已谢世,哪有归宁看望兄长的道理?”说到最后,申繻特意加重口气。
不过鲁桓公不以为然,他相信此次入齐定会取得不俗的成果,他显然没有听出申繻的弦外之音。
知道妹妹一起来,齐襄公开心地手舞足蹈,从前的重重又涌上心头,旧情再度萌发。他提前一日抵达泺水(泺水是一条古水名,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就是古泺水的源头)迎接住鲁桓公夫妇一同进入临淄,鲁桓公将王姬下嫁的种种礼仪与齐襄公一一细细商定,齐襄公一再致谢,特地设宴盛情款待鲁桓公夫妇。
宴席结束了,齐襄公请求将文姜接入宫中,他说后宫的旧人思念文姜,早想一叙了。
看文姜欣然愿往的样子,鲁桓公同意了。
但是,直到第二天中午,文姜还没回来馆驿。
鲁桓公隐隐间觉得不安,他派随从到齐侯宫中打听,随从回来后却一直支支吾吾,最后才汇报说夫人入宫之后并没有见其他人,一直是跟齐侯在一起。
鲁桓公只觉得胸口就像是被狠狠地锤击一样痛不可言,他浑身发抖,十几年前的传闻他也曾经隐约听说过,他似乎明白了临行前申繻那意味深长的暗示。鲁桓公要御者驾车,他恨不得一步跨入宫中。
正在这时,文姜回来了。
鲁桓公一把拉住她,质问道:“昨夜你跟谁在一起?为何夜不归宿?齐侯睡在哪里?”
看到丈夫面色铁青,文姜顿感心虚,她含含糊糊道:“做妹妹的怎么知道兄长睡在哪里?”
鲁桓公冷笑道:“只怕你兄长要管你睡在何处?”
文姜哭哭啼啼不敢搭话。
果然是真的!鲁桓公气血翻涌,但是毕竟身在齐国,愤怒之后鲁桓公还不敢有所行动,于是他向齐襄公辞行,决定先回鲁国再做打算。
齐襄公心知自己做下不当之事,担心被鲁桓公察觉,就派人尾随文姜探听消息,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事情败露了。不多时鲁国使者前来告知国君将要辞行,齐襄公慌了,他知道自己理亏,更担心鲁桓公回国后从此与齐为敌,还隐隐希望文姜能够继续留在齐国。
思来想去,齐襄公想出了一个主意。他邀请鲁桓公到牛山一游,作为饯行。
鲁桓公心里恼恨但还是如期赴约。
宴席上载歌载舞,两国国君却各怀心思,齐襄公十分地殷勤,连连敬酒,鲁桓公心情烦闷,借酒浇愁,不一会就酩酊大醉。
宴席结束,齐襄公吩咐公子彭生将鲁桓公扶上马车,“好好送鲁侯回家,务必送到!”他阴沉着脸加重语气一再嘱托。
马车缓缓驶出了。
不多时,齐宫中的齐襄公和馆驿中的文姜都得到了这样一个噩耗,“鲁候醉酒太深,又因路途颠簸,竟致突然暴毙!”
文姜哭了。
齐襄公也用衣袖不住地擦拭强挤泪水的眼角,可怜的妹夫终于死了,这桩丑事终于掩盖了过去。齐襄公厚殓了妹夫,派人向鲁国报
鲁桓公的死讯早已被他的随从传回鲁国,一同传回的还有事实的真相:国君死时筋断骨折,是那个叫彭生的齐国大力士所为,而他的幕后主使就是与妹子**的齐侯。
屈辱就这样降临到鲁国人的头上,鲁国大臣们在悲伤、心酸与错愕中渐渐缓过神来,该如何应对当前的局面呢?
首先冷静了下来的是大夫申繻:“国不可一日无君,我们先辅助世子主持丧事,迎先君灵柩回国,在灵前行礼即位!”
十四岁世子同擦干眼泪,他必须坚强起来。
这时,鲁桓公的庶长子公子庆父振臂高呼:“给我三百战车,我要踏平齐国!”
一时间鲁国大臣也群情激愤,言战之声此起彼伏。
不过最终他们渐渐地静了下来,因为大臣们都明白一个道理,齐强鲁弱,这场仗还真不敢轻言开打。
申繻想了许久,最后他询问大夫施伯:“我们可否出兵伐齐?”
“这种暧昧的事情是不能让他国知道的。而且齐强我弱,只怕不能报仇雪恨,反而自彰其丑。”施伯摇摇头,不过他随即又说道:“我们虽然要忍下这口怒气,但必须派使者追问车中的真实情况,要求齐国惩治彭生,给我国一个交代,齐国理亏,必定照办!”施伯这一招叫做避实就虚,这虽然是无奈的办法,但至少可以挽回一些鲁国的面
经公卿大臣们商议,由施伯起草这份国书,派使者送交齐国。
齐襄公接过国书,看上面写道:外臣申繻等拜上齐侯殿下,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
齐襄公看完,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国书中没有提到文姜,但却含沙射影暗指出此事早已天下皆知,鲁国用这种隐晦的办法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既然如此,只有杀掉公子彭生了!
他命人传召公子彭生。
公子彭生得到召唤,趾高气昂地进入了朝堂,他以为齐襄公是要给他封赏,没想到迎接他的是齐襄公的呵斥:“寡人因为鲁候喝醉了酒,特地嘱咐你好好照顾他,你竟不好好扶持,以至于鲁候暴毙,你罪责难逃!”侍卫们一拥而上将彭生绑起来,齐襄公下令立即斩首。
公子彭生开始还有些懵,等到被绑起来,又看到一旁站着的鲁国使臣,他才恍然大悟,这是要杀人灭口啊!他开始挣扎,并破口大骂襄公**妹子杀害妹夫,又嫁祸与他。最后,公子彭生咆哮着发下毒誓,“我死之后一定变成妖怪,向你索命!”
齐襄公兄妹**的事情本来只是私下里的八卦,结果被公子彭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出来,齐襄公大窘,赶紧捂住自己的耳朵,一旁人都忍不住掩口而笑。
鲁庄公即位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与齐国的关系,齐国是邻国,也是母舅之国,如今又是杀父之国。另外鲁国是齐襄公迎娶王姬的主婚人,鲁桓公死了,可王姬还没过门,周天子那边还等着呢。当鲁庄公提出这个问题时,大臣们都沉默了,这件事还真是难办!
施伯站了出来,他深施一礼问庄公:“国君可知我鲁国现有三大耻辱?”
鲁庄公知道施伯有话要说,就问是哪三个耻辱?
施伯严肃地说:“先君虽然下葬,可是外界传闻不息,这是第一耻;君夫人滞留齐国招人议论,这是第二耻;齐国是我们的仇敌,国君还在守丧期,如果为齐侯主婚那就要贻笑于天下,如果拒绝此事就是忤逆周王,这是第三耻!”
鲁桓公遇害事件早已在列国间传得沸沸扬扬,这一丑闻中的另外一个主角文姜并没有随着丈夫灵柩一起回鲁国,依然继续滞留齐国。
父亲被害,死得窝囊,母亲的作风让人羞耻,而这一切都是舅舅所为,说又说不出口,打又打不出手,鲁国已经成为列国的笑谈!鲁庄公神色凝重,他请教施伯如何避免这三种耻辱?
“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国君可以借助主婚的时机,请天子为先君正名,则第一个耻辱可以避免;国君以礼仪迎接滞留齐国的君夫人,则可避免第二个耻辱,而且可以成就您的孝名;主婚之事最难两全其美,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施伯回答道:“可以将王姬的馆舍建在郊外,由上大夫接送,国君就以守孝为理由避而不见,这样一来天子和齐侯也无话可说,国君也没有违背守孝礼仪!”
鲁庄公听施伯讲完,眉头渐渐舒展,他依照建议一一实行,先是派出使者到洛邑迎接王姬,同时请周天子赐下祭祀用的衣服玉器,作为鲁桓公的荣耀。接着派人到齐国迎接文姜回国,齐襄公心里不舍,但碍于舆论压力不得不放手,文姜的车驾终于还是驶出了齐国。
马车行到禚地(今天山东济南长清区),这里是齐鲁两国交界,文姜叫停了马车,她让使者转告鲁庄公,自己性格散漫,不想回宫,如果非要回去,除非死后。《史记》中写道此处,只用了四个字,“不敢归鲁”。
鲁庄公知道她无颜回国,也不再规劝,因为文姜真要回国,反而会使鲁庄公陷入两难之地,她不肯归鲁,反而让鲁庄公有了还转的余地。于是鲁庄公派人扩建了祝邱(今天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境内)的行馆,让她居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