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评书屋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三十八章【贫富】
 
  
贫富调节
他认为统治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及时地调节社会贫富:‘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如何调节?他的办法是‘长者断之,短者续之;满者洫之,虚者实之’;‘富而能夺,贫而能予,乃可以为天下’。如何夺富予贫呢?他提出了以下措施:向富者征收消费税;限制富人进入某些行业,以免与民争利;间接运用行政手段,以迫使富人散其财物等。同时,对贫者要‘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
5,统计考核
田有轨,人有轨,用有轨,人事有轨,必有轨,乡有轨,县有轨,国有轨。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什么是轨?统计。上面一段话就是说凡是需要统计,不懂得统计理财,那就根本无法治理国家。统计学,在管仲这里非常重要。据黄仁宇说,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王朝,没有现代化的原因,就是因为统计学没有建立起来,“无法用数目字管理”,那是因为后世没有贯彻管子的思想,否则不会是这样。
管仲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统计的机构,他们的统计非常全面,人口、土地、产出、总值、男女劳力等等,都要进行统计,之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各方面的决策,同时也根据统计结果来进行下一个年度的预测。这也是现代会计学预算和决算的来源
刺激消费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管子·奢靡》。
管仲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并指出: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 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管仲还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这相当于现代经济中利用基本建设发展经济的手段
历史的遗憾
管仲在齐国为相四十年得巨大成功,使得齐国为春秋五霸之首。而后世对管仲可以说推崇备至,评价极高,儒家孔子曰其仁,而法家更是奉为祖师,可以说管是名副其实的千古一相,但奇怪的是当人们极为推崇他吋,他的治国的经济思想却无人提及而被埋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
十四世纪西方的学者,从东罗马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古纸堆里发现了人性的美和私。由此产生了改变世界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本质。就是给人性的欲望正名。打破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桎梏。由此产生了自由人权的理念。
而人**望的正当性,2500年前的管仲就已认识到,管仲的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直到今天还有其意义,而中国2000多年来并未有类似欧卅的宗教思想禁忌,那么又为何被埋没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呢?
在中国的历史一直没有产生具有独立意识的工商阶层,其原因不仅在经济发展上,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文化上。和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是士的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为统治者服务。,因此中国的文化是统治的文化。虽然管仲的经济思想有可能导致类似西方权利意识的产生,但独尊儒术的科举制,导致所有的文化人,涌向官场。权利来自权力的掌握,这成为我们传统文人学习的目标。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不可能产生具有独立意识的阶层,且中国经济的发展总是被朝代更跌打断。
管仲的经济思想在中国仅是流星似的一闪而过。这是中国历史的莫大的遗憾。这一闪而过实际上就中断了历史的进程。自秦帝国之后,中国的历史就是循环史而不是发展史。
。颇像现今的中国。国家行政机构为人民服务。商业治国而不是农业治国。后世的朝代,都是为地主阶层服务。管仲的理念就行不通了。地主治国和商业治国是完全两个概念。毛的时代,邓的时代是中国完全不同的两个时代。一个是民不聊生,一个是民富国强。落后的阶层,落后的理念与先进的阶层,先进的理念的不同,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进化,最高级的理念应该是美国。获得世界的铸币权。美国就是一个印钞机,就是一家银行。美国用美元统治世界。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西出函谷,在函谷关被函谷关关长尹喜留住,君喜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孔子述论语,是站在君王及统治者角度,教育人们做臣子的道理即如何做到臣忠子孝。
老子写道德,是从一普通人角度,希望,统治者要无为而治即对百姓少管点,自由乃小民安生立命所在。
我以为中国历史有三大遗憾,一是忽视了或根本没有哩解到老子道德经里的自由内涵,二是忽视管子的经济思想,三是忽视墨子科学探索精神。
道是什么?道德经一开篇就是“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开篇就表明他所说非常人所理解的道。所以我们说老子道德经不讲道德。
道德经不讲道德,讲什么?讲自由。所以老子又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一种先天的自由状态。所以老子强调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什么是无为?就是要少管,治大国如小烹,不要圻腾百姓,给百姓自由,百姓就能自己安生。如此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自由是一切发展的本原。
老子道德经还具反圣反智的思想,老子写道德经时已经年过80在此之前他大半辈子都在官埸了混虽官不大,但毕竟算是体制中人,他看多了大人物声色犬马,嘴上的仁义道德,实际在争权夺利,礼乐制度下人的矫柔造作的虚伪,所以他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没有自由的仁义,智慧必产生大伪,近而他进一步指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这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针对统治者而言,所谓绝学指的是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由此想来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内心是多么的鄙视。这种鄙视,后来都由庄孑表现出来。
道德有许多对统治阶层的批判和劝戒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五色,五音,五味,驰聘畋猎,岂是普通人能够享受的。
老子认为什么才是好的统治?道德经十七章写道:
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段话的意思:
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才有不信。
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显然这里,老子反对个人崇拜,而圣人,帝王祟拜是集权专制的基础。而悠悠大道之行,也就给百姓自由,大功告成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想当初我们搞公社,将农民管的死死的,结果就是吃不饱饭,而包产分田到户之后,不用管,给农民以自由。农民却能吃饱饭,这本来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吗?
老子道德经的第三个特点:犬儒主义
易中天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是人生处世哲学。我以为这个处世哲学就是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cynici**),亦译“昔尼克主义”。西方古代哲学、伦理学学说。主张以追求普遍的善为人生之目的,为此必须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其所以称为“犬儒” 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为雅典的安底斯泰纳认为:“美德是自足的”,“无欲是神圣的”;外在的物质利益,如财富、名誉、快乐及传统的文化、道德规范是违反人的自然,压制人的本性的东西,道德自由在于顺从自然;摈弃名誉、财富,藐视社会传统,克服欲望才是美德;并以过艰苦生活、锻炼抵制诱惑的精神能力为善。
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代犬儒主义的彻底不相信表现在它甚至不相信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它所不相信的那个世界。犬儒主义把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
比较一下老子,是不是有许多共同点呢?
犬儒主义是专制社会,自由主义的一种表观,老子处于春秋乱世之际,他是不是对现实的不满转化为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请醒,不认同的接受?寡欲,请净无为,追求所谓的自然,这正是老子的人生哲学。…
犬儒主义的处世特点,就是不争,随遇而安,如果将老子道德经作为个人人生处事哲学,此时这道就成了大儒主义(请注意犬儒主义本就是自由主义的一个学派)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几~接近),做人要向水一样随遇而安且不争,那怕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不争,自然无人怨咎。所以老子劝孔子,为何不学水呢?你整天东奔西跑争什么?还是像水一样顺其自然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