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评书屋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三十四章【共同的利益】
 
  
西周时代的周穆王,在中国历史上的无数帝王中,只是一颗流星,虽有光彩,却不夺目。今天的人们大多不知道这位古老华夏的统治者。但这个压在历史箱底儿的西周天子,却被后世的史学者津津乐道。不仅因为他十分神奇的旅行日记,更因为他被公认为西周时代最为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曾经有人信誓旦旦的说过,如果史料详尽,周穆王甚至可以和一位后世皇帝相媲美,那就是妇孺皆知的汉武大帝。
在这次平定徐偃王的叛乱中,周穆王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以及对于战争形势的预先谋划,都表现出了一个杰出统帅应当具备的卓越才干。虽然周穆王也是一个贪恋女色的风流天子,但在危急关头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却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一个才情风雅,任性不羁,色而不滥的男人,当面对正人君子的指责和非议时,却依旧我行我素。难道懂得欣赏女人的男人一定就是色鬼不成?孰轻孰重,孰是孰非,了然于胸,拿捏得当。刘邦,曹操,如此。孙中山,毛**,也如此。
周穆王委派王孙厉去一趟楚国,去完成一个十分重要的使命,他要让楚国出兵去攻打徐国。谁不知道,楚国是个贼骨头,怎么可能去听从周王室的摆布。要楚国去攻打徐国,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不发兵北上围攻雒邑,就算是大仁大义了。所有人都觉得王孙厉摊上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周穆王本人却是信心满满,成竹在胸。
在一些古籍中,认为是楚文王接见了大周使者王孙厉,这绝对是历史的误区。楚文王是在公元前689年成为的楚国国君,和周穆王时代足足相差了三百年,除非王孙厉穿越到未来,否则二人是不可能相见的。太泽大致推算了一下,王孙厉能够见到的楚国国君大概是芈熊胜,他是前文中那个盛情招待周公姬旦的楚国国君芈熊绎的第四代重孙。
王孙厉见到芈熊胜,没有太多的废话,直接开门见山,说出了这次出访楚国的用意。现在大周军队正在汜水沿岸和徐偃王对峙,周天子命令你派出军队,去偷袭徐国的腹地。王孙厉绝对是不辱王命,作为周王室的使者,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周穆王讨伐犬戎的光辉事迹,早已经通过国家媒体的炒作和渲染,传播到了太阳照耀的每一寸土地。芈熊胜知道周穆王是个狠角色,他不想招惹这个活阎王,所以对于天子使节的傲慢态度也只有忍气吞声了。但周天子命令楚国攻打徐国的安排,芈熊胜却是一百个不愿意。他又不好公然违抗天子的旨意,便灵机一动,找了个不出兵的理由。《淮南子》中是这样记载的,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明白没,芈熊胜告诉王孙厉,徐偃王是个有道德的明君,面对这样大仁大义的谦谦君子,我们楚国是不能讨伐他的。这下好了,芈熊胜没有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诉苦,说自家缺衣少粮,兵源不足等等这些千篇一律的理由,而是很巧妙的抛出了“仁义道德”这张王牌。周天子去讨伐徐国,那是上级领导教训下级员工,别人无话可说。但楚国就不同了,楚国和徐国都是周王室的诸侯,哪有群众斗群众的道理。况且徐偃王有仁有义,假设楚国去讨伐他,就是不仁不义。怎么样,你周天子总不能逼着臣民去做不仁不义的事情吧!
面对芈熊胜强有力的推辞,王孙厉早有准备。他不紧不慢的说出了一句话,这是周穆王在他临行时交待给他的杀手锏。“楚不伐徐,必反朝徐。”如果今天楚国不去讨伐徐国,总有一天,徐国会凌驾于楚国之上,到那时,楚国也只有给徐国进贡的份儿了。
一句话,更像一盆冷水浇在了芈熊胜的头顶,让他心中发颤,头皮发紧。芈熊胜知道,这绝不是王孙厉危言耸听。徐国强劲的发展势头,是楚国十分忌惮的。很多原本听命于楚国的南方部族,也纷纷投靠到了徐偃王的门下。每次想到这些,都令芈熊胜如坐针毡,如芒在背。
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三岁孩子也心知肚明。东南方的徐国越做越强,只会让南方的楚国越来越弱。就好象两只恶狼去争抢一块肥肉,你一口吃掉一大半,留给我的就只剩下一少半。长此以往,你会更加强壮,抢到的肥肉会越发丰厚,而我却更加弱小,总有一天我将无肉可吃,被活活的饿死,我的尸体也终将会成为你的美餐。
徐偃王,芈熊胜仰慕你。你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但英雄的晚景大多凄凉。没有办法,徐国和楚国离的太近了,在长江淮河流域,只能有一个人胜出,不是你,而是我。也许你有改天换日的本领,也许你有重整河山的壮志,但此刻请你作罢,因为这一切都将阻碍楚国的发展和壮大。可惜你不是楚人。为了坚持自己的路,只能让别人无路可走。
芈熊胜打量着眼前的中央特使,轻轻的点了点头。
大约在公元前930年前后,楚国的大军渡过淮河,十分顺利的直捣徐国腹地,兵不血刃的将徐国的都城(今江苏泗洪)团团包围。楚国人望着眼前这座周长十二里的超级大都市,心中充满了困惑。富庶的徐国毕竟也是堂堂的东方霸主,既然都城的规模能够超越周天子的九里王城,城外却为何看不到密密麻麻的战车和枕戈待旦的守军。难道名扬天下的徐偃王只是一个名不副实的纸老虎而已?既然已经兵临城下,楚军将要发起最为猛烈的攻击。
正在虎牢关前一筹莫展的徐偃王得到了一个最坏的消息,徐国都城已经被楚军攻陷了。徐偃王恨得咬牙跺脚,破口大骂。芈熊胜,你这个匹夫,徐国与你有何冤仇,你竟然在老子背后捅上了致命的一刀。徐偃王当即决定,立刻回师救援,他要和阴毒的楚人决一死战。
虎牢关里的嬴造父看到徐国大军无缘无故的突然撤军东去,肯定是徐国国内出了变故。看来天子巧妙安排的军事部署已经成功。既然你匆匆忙忙的撤退了,就该轮到我穷追猛打。嬴造父身先士卒,一路紧随徐军,马不停蹄的向着泗水方向杀来。
徐偃王统帅的大军在距离徐国都城不远的地方,遇到了前来截击的楚军。两军交锋,正杀得难解难分,却不料嬴造父率领的大周军队及时赶到。周楚联军前后夹击,迅速形成合围。徐国军队难以招架,只得拼死杀出一条血路,且战且退。徐偃王一路向北溃败,当大军来到彭城(今江苏徐州)时,已经是退路全无。如果继续向北,徐军就将进入鲁国的地界。鲁国国君会收留徐国的流亡**吗?毋庸置疑,坚决不会!根红苗正的鲁国和周天子同宗同族,君臣关系好的一塌糊涂,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接纳徐偃王,这个乱臣贼子的。
徐偃王自知已是穷途末路,只得率领残余部下退守到东山之上。又是东山,上天在这里赋予他象征王权的宝物,但冥冥中的指引,又将他带回到这里,等待上天最后的眷顾。徐偃王万万没有想到,数以万计的徐国老百姓扶老携幼来到东山,誓死抵抗周楚联军,即使徐人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与偃王同生共死。看到这些,徐偃王应该知足了,作为一国之君,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褒奖更让人欣慰。万民拥戴,我心足矣!这才是上天最珍贵的恩赐。
徐国兵祸,皆因嬴诞一人而起,与徐国万千百姓何干!徐偃王独自一人来到东山山顶,望着山下成千上万的徐国百姓,不禁老泪纵横。“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此时的徐偃王大彻大悟了,文德固然可以兴国,武备却要用来安邦。国家繁荣,长治久安,万民向往,但这一切都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保障。
徐偃王不愿看到自己付出毕生心血的徐国陷入刀兵之灾,更不愿看到徐国百姓生灵涂炭。他向全天下,发布了生命中最后一道命令,“圣人不可杀人己呈己欲,君子不处危邦,楚患者,诞一人而已,吾去,则刀兵可息。”徐偃王要让天下知道,嬴诞不贪恋国君的权势和富贵,却十分担忧徐国百姓的安危。你们所忧患的只是我嬴诞一人而已,和徐国百姓没有丝毫关系。你们放下手中的屠刀,放过无辜的百姓,我嬴诞将会独自一人离开。
徐偃王登高远眺,南望徐国,一腔热血,喷薄而出。约公元前926年,徐偃王兵败自尽。偃王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仁德的君主,将东山改称作徐山,又将彭城周围的地方称作徐州。
也许是后人不愿见到仁义先驱徐偃王兵败身死的悲惨结局。相传徐偃王躲过了周楚联军的追杀,在东山隐居了数年。后来驾着一叶小舟,漂洋过海,一路漂泊到了吴越地区,在东钱湖畔的隐学山中,结茅草而居,与山野为伴,孤独终老,结束了自己大起大落的一生。
究竟徐偃王最终的命运如何,后人只能在古籍传说中去寻找,但零零散散的只言片语,又实在让后人无踪可寻。伟大的徐偃王,被历史的迷雾层层包裹,我们也许压根儿就没有看到他真实的模样。
“正统论”束缚国人太久,似乎只有周秦汉唐,才能拥有华夏民族的名分。而徐国,一个屹立于华夏东方长达千年的古老国家,竟然在古籍史记中遮遮掩掩,能不提就不提,万不得已时,也只是一笔带过,含糊其辞。为何会如此?只因为徐国被历史划定的框框挡在了外面,是不具备正统名分的“蛮夷戎狄”,是**神圣的历史不屑一顾的边缘问题。更加之徐偃王的僭越叛逆行为,更是“不安君臣本分”的大逆不道之举,这绝对是后世儒学所不能接受的。试问后世的哪代帝王天子愿意身边有个徐偃王,和自己去抢那顶挂满珍珠的皇冠。
徐偃王结束了,无论生与死,他都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他的治国教训,却令后代统治者们受益匪浅。“国穷民富”,取乱之道,“国富民穷”,治世之法。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