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评书屋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六章【五帝】
 
  
一个帝王的故事,重要的内容有几块,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如何得登帝位;其次,在位时有何功过;最后,如何离开帝王的宝座。尧登帝位的过程,本纪里的记载太简略,但虽然太过简略,也总比颛頊、帝喾没记载的强些,还是老办法,根据对尧的认识和当时人物关系、处境来窥其一二。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这里直接把网上的翻译复制点过来: 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
不论网上这翻译是否完全准确,但应该可以知道,能得到如此评价的人肯定很智慧,其人应该有很强的自制力,这样的人很能得人心,或者说很容易贤能的人认可追随建立自己的团队。即使他是刻意为之,也无法否认他的优秀和强大的竞争力。
如此一个有智慧,能自制,有贤能认可,有众臣赞扬的王子,即使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帝喾肯定是心喜之,甚至心许之。但正统的问题可不是说着玩的,尤其在上古,这是关乎所谓天命的大事,估计帝喾很犹豫。甚至到他临死可能都还在犹豫,“帝喾崩,挚代立”就很能说明点问题。
占有正统的大义,尧有帝喾的心许、贤能的认可、众臣的赞扬,这使得继续人的问题出现了波折,也许帝喾死前都没能下决心做出选择,也许他临死什么都没说或来不及说,如此形势就有那么点微妙了。如果帝喾啥也没说,作为长子,帝喾的葬礼挚就有了当仁不让的责任,这对挚来说是机会,有这样的机会,由此达成“挚代立”也在情理之中了。
挚有占大义的势,尧有部分大臣心许的势,还有些臣宰是中间派或弃权派,帝喾已经不在了,若论文谋,大义的势肯定要强力些,从而“帝挚立”也在情理之中。
一个个人有优势的王子,得到过贤能的认可、大臣的赞扬、先王的心许,如果挚登帝位很顺利,没发生过波折,尧也可能会认命,但波折的前奏已经敲响了乐章的基音。种子已经种下,如果得到一定的条件,就可能会生长显发。
颛頊是在和平时期比拼获胜而登帝位,帝喾登位的过程已开始带有明显武力争夺的痕迹。关于权利顶峰的斗争手段和形式逐步升级,前事不远,后者步之。
颛頊与蟜极比拼时黄帝应该还在,由此,候选人之间任何武力举动都应该是不允许的。颛頊以通达知事和智谋胜出,可能因为家传,其后裔都有点偏智力。帝喾极可能是治兵强势而夺帝位,其后裔有点偏武力。
前面已经分析了尧未登位前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特点。本来就尧强挚弱,挚登位的波折在尧的心里已种下了心魔的种子。失望带来的执念,欲图帝位的想法在尧的内心里滋长。
尧具体怎么图帝位的,已经无法知道,可分析的只是当时的形势。本乱弹中五帝的故事皆是如此,也只能从形势入手,然后猜测可能发生的情形。尧登帝位的事件中相关可疑人物也只有鲧一人。本纪里尧的资料比较多,出现的人物也不少,但其他人物无法根据事件前后地位变动进行猜测,所以无法放在可疑之列。
当时的形势前面已经分析了很多,尧有图帝位之心是被有心人看出来了主动去投靠,还是尧主动去拉拢的,这都已不重要,但对鲧这样的人来说一个天大的可投机机会已摆在面前。鲧作为失势的王族,想要再次站到权利中心需要这么一个机会,他个人的智计机谋和他背后的族人,使他也具备了抓住这样机会的能力。
根据当时的形势,发生过一场政变是可能发生的情况之一,一场类似玄武门的政变,帝挚退位,鲧在其中极可能有拥立之功。帝挚未必会死,但权利的宝座确确实实换了主人。强人尧登上权利的巅峰,并在位长达九十年。
“ 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这一段其实反映了古代先民关于个体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生活的朴素的认识。个体的人首先是与其血亲生活在一起,然后扩展至亲族,再扩展至族群,由近至远,以至与整个社会发生联系,从而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如果每个人都能孝顺其父母长辈,亲爱其兄弟姐妹,亲和其亲戚、族人,以至扩展到社会他人,发展出“仁和义”,进一步发展出社会准则“忠和信”,最后综合完善成“礼”,如此自然能和合万民、天下。由此可知,中国文化历来把“孝”很高的位置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以至后来还出现“以孝治天下”的说法。甚至后世还发生了三国曹操以不孝的名义杀了孔融的事情。
纯以道德来约束人有其不实际的地方,难道是古代统治者欺民众太愚蠢,而用忽悠的方式来治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欺民之人必将被人民所背弃。这里借用当代陈志武先生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的“义利之辩”,来试着诠释下其中的道理。陈志武先生指出,最出是义利相随的,这点俺个人非常赞同。上古时代,善恶不显,即善恶并没有用类似现代所谓理性绝对划分出来,比如,奴隶、人牲、血祭等残酷、血腥的事情也是存在的。这些残酷、血腥的事情先不谈,单从正常社会关系生活讲,一个仁、义、忠、信的人更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帮助,如此,当然更容易成事。后来还出现“得道者多助”的名言就可见一斑。事成则利遂,做事成功了,自然有利益可以获得。当然,利有其两面性,利,共赢则能团结人,利,也是最锋利的刀锋。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其无私而成其私”,都是古代先贤希望能彰显其正面的力量。由此,“孝”、“仁”、“义”、“忠”、”信”以至于“礼”,因义利相随的正向作用而得到彰显。
从历史发展观来看,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鼎盛到衰落的过程。春秋时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是顺应天道人心而行得其成就的道德鼎盛的最后滥殇。
当然,任何道理也有其适用和不适用的阶段,从最初的正当、有效逐渐失效或变味。 一个仁、义、忠、信而尚礼的人,自然很有可能得到名望,义利相随后来逐渐被名利相随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以说王事贵图功成名就,名利之网大张。道德在名利大网中变换其本来面目。汉代的司马相如是个比较有意思的代表人物。相如一曲凤求凰拐跑当时天下有数土豪之女,得了妻财的相如,汉武封官而不就,则名声更显,官封则更加,也是奇事。显名得利最登峰造极者莫过于王莽,为了名竟然逼死自己错不至死的亲儿,最后还因显名而得了天下。名利相随大显,义利相随让位,从而道德衰落。到了现代,人们活动范围更广,生财生利途径方法更多,义利相随被淹没,仁义道德有时根本不知为何物。嘴上说说可以,道德绑架可以,一旦事加己身,轻则恶语相向,重则随处可上演全武行,更有甚者累不胜数。一个号称礼义之邦、文明古国的国度,道德崩坏尚不如基督、天主宣扬上帝无私爱人之邦。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