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评书屋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三章【五帝】
 
  
能领兵的帝喾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这一段还是司马迁从春秋或国语里摘来的关于高辛帝德的描述,比颛顼的帝德的描述多了很多内容。
颛顼帝德的描述就只有几个字“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沉稳而有智谋,通达而知世事。这品质和能力如果在统治者的位置那会是怎么样的呢?文治时代的治国之能。而高辛则不同。
“普施利物,不於其身”,“利物”,这里应该是指的恩泽和财货。普遍施予恩泽和财货于众人而不及其自身。这是什么样的品质?在哪种环境里最能放大这样品质的作用?如果对古代军队有点了解的,估计第一感觉肯定是这是能领军的品质,至于指挥才能先且不论,至少领军的能做到这一步那是相当不容易了。在一些古文里记载,领军之人能和兵士吃同样的饭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况“普施利物,不於其身”
可能有人会说,“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这品质治国也可以,恩,是可以,但还有不足。所谓天下可现取而不可现治,守业可比创业的难度也不差哪去,“疏通而知事”方可治国,想要治理的好,还得加上“静渊以有谋”。如果只以恩泽和财货奖励来治国,可比无为而治差的远,也与上古时期治国理念不符,后世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术派申不害的失败就是明证。
再结合高辛其他的帝德,“聪以知远,明以察微”,远,偏僻,地之远;高下、亲疏,人之远。知人之远者,可利权;知地之远者,可利民也可利兵。“顺天之义,知民之急”,天者,天时也,时者,人心也。知人心者,又“知民之急”,可得人心。人心,机也,知机者可得机而行。“仁而威,惠而信,”这是古文的一种互文的写法,仁德、温和而有威信。
“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这些帝德与“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相比较,比“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有更加明显的权威权力集中的特征,在上古时期还未有官僚体系辅助帝王加强集权的年代,只有国家偏重于军队建设时才会有权力相对集中的特点。自古以来,犁与剑就是对既矛盾又互相保障的两个面。偏重犁,则“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偏重剑,则威信更甚。
关于高辛的帝德的描述还很多,但应该可以想到的是,这些帝德包括了还没登位以前和登位以后所有的表现。就如“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不仅仅是颛顼登帝后治国的表现,也是他登帝前争夺大势的资本。同样,高辛帝德的描述,尤其是后面“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这都是其治国的描述,而前面其能治兵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
再来看看当时的故事背景。黄帝崩后,颛顼以治国之能而得大势从而登帝位。颛顼生穷蝉。那么对于玄嚣这一支后裔来说,本来其祖是有可以承天命的资格的,但没比拼过颛顼而没能得到帝位,这搁谁身上都会有点想法,估计玄嚣也会以此为终生之遗恨。祖有遗恨,子、孙有想法,这都很正常。既然文谋不是对手,那么治兵强军以壮势就是很自然的选择。
穷蝉哪去了?穷蝉可能是被杀了,可以想象,当时发生了一次夺国之战,穷蝉失败死于兵戈。那鲧呢?关于穷蝉和鲧,可以参考下《三国演义》里曹操欲攻打东吴时,鲁肃对孙权说的话:如今我鲁肃可以迎曹,唯将军不可迎曹。穷蝉不可降,降也是死,可鲧不一样,鲧本就没有继承天命的第一顺位资格,也许鲧还对穷蝉说过,高辛势大,不可敌之类的话,但穷蝉没办法,不可敌也得敌,高辛不会留着穷蝉这样一个高危的定时**,降也是必死,不如一搏,可以肯定的是,没打过...。而鲧应该是主动投降的,甚至...也许...可能,有不助穷蝉而助高辛的举动,没办法,人家也要活命,大势不在穷蝉这边,当然所谓天命也不归穷蝉了。为什么会这么说鲧,这跟鲧后来的地位有关。鲧在尧帝时是很有地位的,根据夏本纪,“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等之未有贤於鲧者,不如直接说,其他没有比鲧的威望高了人了。鲧的地位为什么会这么高,当然不止是主动投降,甚至或有暗助高辛之举所能达到的,当然还有其他的所谓功绩,还有,“等之未有贤於鲧者”,这里的贤字为啥被俺解释成了威望而不是才能,这都与下一个故事严重相关,下一个故事就是——强人尧。
俺以前空闲曾有幸观看了几集王立群老师讲史记的视频,对王立群老师一直高山仰止而心慕之,但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也写点什么,需要说一下的是,首先俺不是文科生,更不是学历史的。虽然俺在当中学生古文成绩很好,但却学了理科,离开学校后就几乎没再看过国学历史等书,后来有幸读到缠中说禅先生的论语,顿时惊为天人,受缠师的影响后来也偶尔捡点国学文字来读,但毕竟不是于此专业出身,根基很差,所以这里也只能乱弹而已。有错莫怪,也欢迎有人指正。当然,敢于乱弹除了被人鄙视好说野史为胡说之辈之外,还受到王立群老师一个访谈视频的鼓励,那是易中天老师采访王立群老师的视频,在那视频里,王立群老师曾说:读史,需要勇气。关于勇气这个话题虽然王立群老师没再展开,但观者也应能理解到一二。尚古,不代表先祖就一定高大上。如果五帝不再神圣,也不代表我们作为后世子孙就会丢失什么底气。这个乱弹会有失五帝的光辉形象,甚至改变其面目,这也许真的是罪过,所以,也只能是乱弹了。
强人-尧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终于到了尧的故事,如果在现今中国人的心理黄帝和炎帝更多是以神话故事的形象存在,那么,从尧开始,这些大神逐渐有了更多的人的味道,盖因从尧开始资料多了很多,但很可惜的是,关于尧是怎么登帝位的本纪里还是没有记载,只有恨简单的一句,“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不善”,网上翻译里被翻译成了:没有干出什么政绩。经过搜索到是似乎有本《帝王纪》里说帝挚禅位于尧,但这《帝王纪》到底是啥书,俺没搜索到。那还是像前文那样说法,既然是侃史记,就只按史记的来,其他文献不管它,俺也没看过其他文献,看官们就当俺是根据史记编故事吧。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段文字说实话怎么看都有点别扭。“弟放勋”,这里明确写了,放勋是弟弟。而生放勋写在生挚之前,有那么点迷惑啊,难道是因为娶陈锋氏女在先而娶娵訾氏女在后?这多少有点说不通,汉代时早已是男权时代,且王长子的身份肯定相当尊贵,为啥王长子不放在前?“帝喾崩,而挚代立。”,挚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按照俺前文对天命乱弹的说法,第一顺位当然更正统,为啥帝喾崩,而挚开始只是代立?这中间有什么缘由?先是代立,后“帝挚立”,这里过程肯定有点曲折,“不善,而弟放勋立,”难道真因为没干出啥政绩就被替换了?谁替换的?挚的道德那么高而自愿的?本纪里又没记载是禅让的,要知道即使是尧、舜禅让也是在他们年老之时。这中间肯定有故事。
黄帝、炎帝的伟大,更多的是因为现今国人认为他们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而尧、舜在中学教科书的禅让制更是成了今人心中道德顶峰的典范,既然尧的道德那么高,为啥不能像后世周公那样至少不去取代呢?有没做坏事,不知道,只说没做出什么,没做什么也是错,错的恐怕应该不是没做什么,而是其所坐的位置吧。再者,都说上古是黄老治国,既然是所谓无为而治,那么没做出什么政绩就被替换这事又该怎么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